木碗是過去藏家農牧民的隨身之物,他們習慣把木碗懷揣在長袍內,以便隨時隨地取用。老一輩藏族人挑選木碗時尤其講究,因為當每個木碗在被選中時,就如同簽下了一份“終身契約”,必須陪伴主人走完一生。請跟隨香格里拉定制旅游,研學旅行小編一起去探訪香格里拉上橋頭木質工藝品的源遠。
上橋頭村
在香格里拉縣尼西鄉上橋頭村,木碗制作工藝已經流傳數百年。上橋頭村坐落在高山峽谷之中。湛藍高遠的天空下,一棟棟黃白相間的藏式碉房端莊古樸,屋頂彩旗飛揚,煞是絢麗。清澈的崗曲河從村前流過,過了鐵索橋,從居民院里傳出木器的敲打聲,一進村就能感受到木碗村的熱鬧與繁忙。這個遠近聞名的“木碗村”中,一直延續一家一戶的家庭作坊形式,至今仍有數十位村民專門從事木碗、木器制作。非遺傳承人謝良是當地技藝最精湛的木碗手藝人之一,在香格里拉、西藏拉薩、四川甘孜、青海玉樹等地,他家制作的木碗一向供不應求。
12道工序
成品木碗從開始制作到完成需要經過晾干、做毛坯、水煮、修整成型、上漆、繪圖等12道工序。
最優質的木碗自然是取自“樹瘤”,尋常些的可以選用桐樹、桑樹、樺樹的樹干、樹節經過刮制或車削而成,有的是能從德欽縣買到優質的核桃木和杜鵑木做的。
至今,木碗制作的部分工藝仍然沿襲著最古老的加工方式。幾口大鍋里的清水煮沸,陰干后的毛料下鍋,以去除木材中殘存的汁液?!斑^去,一只木碗需要花費將近兩天的時間才能完成。人坐在車床前,一刻不得分神?!?
謝良左手把握木刀的軸點扶在護欄上,力量集中于手掌,右手跟隨左手力道主導,時而變換方向。木碗外廓的弧形漸漸從毛坯中顯現出來,謝良放下工具刀,用手摩挲木碗邊沿,確認沒有瑕疵,便接著車碗內。木碗旋轉著,彎曲的刀尖下涌出一層一層薄薄的木屑,碗底逐漸呈現出一道完美的弧形。
取材講究
木碗外形渾然一體,仔細把玩,其天然形成的紋理疏密有致,或如石榴顆粒在畫布上隨意潑灑,或如河上波紋輕輕蕩漾,自有一番風情。這種特殊的木紋與選材有關:大多數木碗都不直接選用樹干的木料,而是用地下挖出的“坨坨”制成的?!佰幺纭比∽韵愀窭锢咴臉淞?,一般分布在氣候適宜、海拔在3000m左右的地區,其實就是當地“班扎”或“邊扎”兩種樹的寄生樹瘤。森林中那種木疙瘩較多,看上去長得飽滿,質地細密、鐵實的老樹下,就可能有制作木碗的理想材料。除了“班扎”和“邊扎”,“保木”是傳統木碗的第三大選材。不過,這種核桃樹上長出的奇異“樹包”數量稀少,一個優質的成品甚至能賣到1萬多元?!罢摇D尽绕淇唇涷灪蜋C緣,本地有‘樹上的保木今天取不下,明天就找不著’的說法?!蹦就脒x料不像其他木制餐具可以任意選料為之,因此要時時有心,等待意外發現。
木碗之約
在藏式客廳的茶幾上,總是擺放著一大一小兩只木碗,大的是父親的,小的是母親的。木碗可以說是藏族人家中最常見的生活用品之一。藏式木碗,分為男式和女式兩類:男式木碗碗口大并且外開,碗身低;女式木碗開口小,碗身細,保留著獨特的藏式傳統器形。
老一輩藏族人挑選木碗時尤其講究,因為當每個木碗在被選中時,就如同簽下了一份“終身契約”,必須陪伴主人走完一生。藏族人愛飲茶,也愛飲茶的茶具——木碗。他們習慣把木碗懷揣在長袍內,以便隨時隨地取用。謝良介紹,藏族人多著以氆氌裝,以皮袍御寒,兩種服飾袖口寬敞,腰帶一束,懷里形成空囊,里面可裝不少隨身用品。過去藏民生產勞動以畜牧業為主,流動性大,容易破碎的陶瓷碗或又貴又重的金屬碗都不便使用,因此輕巧實用、價廉物美的木碗非常受歡迎。

土漆工藝
木碗成型后涂上牛皮膠,再放在太陽下曬干;用砂紙打磨光滑,就可以上第一遍漆了。髹土漆裝飾,這是上橋頭村傳統藏族木制手工藝最核心的一環。
上完第一遍土漆后,木碗用沾水的毛氈包裹放進地下室;接下來再次放入地下室濾水捂干;摸上去不粘手了,再把木碗拿到太陽下暴曬,然后就可以用筆蘸著土漆在木碗面上描畫圖案了?!皥D案繪制完成后添加金箔增加亮度,再最后一次上土漆,曬干后便完成了。每個木碗一共上3道土漆,才能有光滑細膩的手感。迪慶橋頭鎮、三規鄉、奔子欄鎮等地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土漆工藝。
土漆主要從生漆樹上直接采割得來,是一種原生態的高級涂料?!耙话銖拇罄碣徺I。1 市斤的土漆,熬熬煉煉,最多只剩 8 市兩?!卑酒徇^程秘而不宣,我們所能知道的是,其中包含著數小時持續地關注,如果稍有松懈,就有可能將珍貴的土漆熬壞?!斑€有人對生漆過敏,真正要堅持這門工藝的人需要克服這種不適?!蓖疗嵩絹碓较∩?,謝良難掩對這門古老工藝式微的遺憾:“涂上土漆,木碗方能長長久久,上油達不到那么好的效果。藏族人認為使用土漆包含有祈求幸福吉祥的含義。如今為降低成本,部分工藝品開始用清光漆和家具漆代替土漆,不過村里至今依然保留著一個傳統:只有土漆制品才有資格壓金箔,而其他的清光漆和家具漆最多只能壓銀箔。
走出香格里拉
20世紀末,尼西當地的群眾主要靠手工藝品制作、民間繪畫、雕刻或經商謀生,有人戲稱尼西有“七小”:茶罐小、毛驢小、桃子小、雞小、蛋小、辣子小、木碗小。但就是這些小物件,逐漸占領了大市場。
上橋頭村的木碗,當年從茶馬古道源源不斷運往西藏、青海、四川等地。這里一度興辦的“木碗廠”在產量最多的時候,1 年能產出上萬個木碗?,F在村里有一半人家仍然堅持做手工木碗,做得較大的大約有三四家,每年僅木碗一個品類便能帶來 3 萬元左右收入。隨著香格里拉旅游產業的發展,上橋頭木制工藝品的市場需求量也與日俱增,木制品種類也由原來單一的木碗制作拓展到酒具、珠寶盒等多元產品,并根據游客的需要新研制了鼻煙壺、手鐲、茶碗、茶葉盒等旅游工藝品。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的木制產品除在本地銷售外,持續銷往西藏、甘孜等地區,部分產品甚至遠銷到印度、尼泊爾等國家。
轉自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局公眾號。